节能为业,创业三思(3)


 
 
 
 

时移世易,贸易自由?

路漫漫其修远兮…………
三年大疫、六年对抗,对于一众民营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场大浪淘沙,许许多多的企业没能捱过这个凛冬。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创业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最不明智的选择。
其实从身边的现象也全完可以推测出来,近年来考公和考研无疑是绝大多数高素质人才的首选项。
2022年也被称为“法拍年”。对于法拍年的意思就是2022年的法拍房数量历史新高,环比2021年上涨了29.36%,而法拍房的来源中,又有几近一半是因为创业失败的导致的。
创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很多要素,跳开我们所处的行业来说,大环境决定了创业型企业能否发展和壮大。对于外部宏观环境的把握,学过工商管理的大都应该知道PEST分析法,主要考量的影响因素有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这四个方面。
在一众因素中,最为重要的肯定是当属营商环境了。(封闭和专营产业自不在讨论之列)在以前的全球贸易支撑下,我们树立了世界工厂的形象,因此也迎来了国内大发展,其中受益较大肯定当属站在产业风口的民营企业,彼时也发展出了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家。
自由贸易之于民营企业犹如鱼儿需要水一样!
随着当下国际形势的瞬息变化,对于贸易的自由化,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它。至少从目前来看,它是和产业、地域、文化等因素有强相关的。
 

重拾遗失的美好

不得不说,在二十大之后,对我们创业者来说真可谓是好消息不断。
首先就是疫情的放开,在经过两个多月的释缓后,目前大家已经回到了疫情之前的状态,尤其是过年期间频频出现的春运大潮和游客爆棚的报道。内心难免会有一些触动,回顾过往的三年真是五味杂陈,而很多伤也确实需要时间去愈合,对于很多民营企业来说,只能在无人的夜晚默默“舔舐伤口”。
近期多数国家已经取消了对我们的出入境限制,其实双向奔赴才是最美好的!
疫情开放更多的只代表了全球交易的基础,更多的还是依赖具体的行动!
对于国际市场的融入,在22年底取消了企业外贸备案,鼓励企业出口创汇,这个举动看似轻飘飘地一拂而过,但是我们需要更深层次去理解它的含义。这充分表明了我们对于国外市场的重视以及对于和世界接轨的不变信念。
再就是对于像我们这样的,好的领导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就当下来看,核心领导团队都是出自基层,有丰富的地方主政经验,尤其是都曾在发达地区主持过经济建设工作。
驻美大使的强势回归以及对于很多重大外交问题定性定调也可谓是振奋人心。
 

对话是合作的基础

从近年很多国际问题可以看出国内很多还都是非黑即白的论调,在这既不推崇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做法,但也反对纯粹的民粹主义!
其实客观地看待我们和西方之间冲突很多是互相不了解带来的巨大误会。
以中美对抗来看:从基础层谈起,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没有对立的必要和基础,我们和美国等一众国家之间的合作也都是秉持着互惠互利原则进行的。当然,国家与国家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正常竞争行为肯定要被允许的,毕竟我们自小就知道有竞争才有进步。但是从人类共同命运体角度看,目标还是具有一致性的,希望我们能够绵延世泽。
纵观各类冲突焦点,简单来看是开放程度和政企划分问题,只要我们明确我们的立场,威胁论这种毫无立足点的争论其实不攻自破了。
自古以来我们都是热爱和平的民族,多数情况下军事大发展的需求都是抵御外族入侵的。目前冲突问题也都是围绕正常的市场竞争而展开的,在商言商,各方对于偏见都应保持一定的克制,千万不能变性成为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对立。
对于开放程度和贸易保护的问题,就个人理解来看可以归结为管理模式之间的差异。要说我们不够开放,在很多领域我们外资产品的渗透率那可谓是令人咋舌,而在一些较为敏感的行业根据国情不同保持一定的距离也未尝不可。哪怕是一众发达国家不也是在很多行业通过不同的形式保护着本地的支柱产业么,与我们相比差异点主要表现在实现方式的不同。
然后对于政企区分的问题,这一点从事物的两面性评价更为恰当。从我们角度来看,国家引领的产业发展模式能够有效调动市场资源,实现更大程度的高效发展。尤其在企业社会责任承担以及民众需求服务方面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毕竟市场经济的滞后性问题是众所周知的)。而对于现今很多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其一贯推崇的企业自由不也被一再证明被国家权力绑架,无法从自身企业利益出发去做相应的战略选择?
鉴于当下的市场秩序和合作规则是西方国家主导建立并在此基础上一步一步完善的,但是随着我们的参与并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越加明显,矛盾与冲突点也逐渐显露。这些矛盾的产生是基于历史、文化、观念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
我们一定要抱着合作共赢的心态,从我们国情和基本利益出发去化解各方误会。
从个体层面讲还是希望我们能够积极融入,取得多数国家的理解与支持,并在可能的情形下配合完善这些规则,共同营造一个良性的合作环境。
 

自我审视,自我革新!

说完外部面临的问题,其实从我们内部来看对于自由的解读也是差异巨大的。近年地区保护主义盛行,遴除不同国央企之间的商业竞争行为,单就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和经营地位的差异化对待问题就给我们创业造就了很大的阻力。
就之前问题来看,各地都存在市场分割和行业壁垒的现象,地方保护、诸侯经济、行政垄断问题比较突出,这既损害了公平也损害了效率;既损害了微观效率,也损害了宏观效率。
再就是规则和秩序的问题,各个地区、行业等的规则标准不统一,造成无法互联互通,无法有效对接,无法盘活市场潜力。更有甚者存在很多黑灰产业、垄断势力以及商业欺诈行为。
基于上述种种问题。其反映的本质就是缺乏良好的市场引导。对于这些市场体系中的“堵点”,不仅仅会影响到单个市场节点,而且会对整个经济体系产生“连锁反应”。
说到这就不得不谈到去年提出的统一大市场了。
……………………
对于统一大市场的理解,从字面上看貌似是对计划经济另类解读,在此和文者呼唤的贸易自由具有很强的对立性。政策出台后有很多的专家学者已经对统一大市场和计划经济的差异性进行了论证,在此不多做赘述,可能的话是要强调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并不意味着要建设一个完全自我循环的封闭性市场。
全国统一大市场纵然看起来很宏大,但就当下来看其发展还远不达预期。针对以上提到的种种痛点和堵点,目前也唯有寄希望于大市场能够除弊去疴。
心怀期待,期待大市场的成型,期待再次蓬勃的经济增长,期待每个个体都能成为闪光点……
纵然统一大市场的建成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将来,但是作为我们普罗大众来说,更多的还是要立足当下和自身实际情况,在不确定中寻找新的可能性。
 

改变不了就尝试去适应

对于推进预期,任何市场体制的形成存在破和立的过程,而且还是需要先破后立,不破自然立不起来。这不光要从我们自身出发去考虑,还要有大局观。当下外部环境对我们的市场建立有着明显的挤压,鉴于中华民族中庸平和的文化特性,往往我们都是追求的稳中缓变,但就当下情势来看,一方面没有那么多时间留给我们慢慢去改变,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考虑到现有基础的有效保障。
对于我们在巨变下怎么去寻找契合点也是需要慎重考虑的,对于一再重申的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能否真正落到实处,在大市场构建中民营企业价值的发挥到底是我们自己去定义还是早已定断也是未可知的。唯有活在当下,一步一个脚印,审慎每个决定。
对于意识到行动的转变,首先就是要严格预算约束下运营的实体的投资,对于有增长预期的生产经营性活动还是比较建议的,尤其是国家或者政府大力倡导的,例如当下的集成电路、新能源以及基础软件之类,而对于非生产性投资一定要慎之又慎。还有就是一定要往做精做强的方向去发展,泛而大的模式已然在现今已经水土不服,无论从市场还是监管角度看都不愿意看到这种资本的泛滥。最后就是保持持续性的创新与研发,未来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唯有不断进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还有一点要强调的是: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不断继承发扬老一代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和听党话、跟党走的光荣传统。
 
是机遇也是挑战
对于全球贸易自由的实现与全产业链合作的加强,从传统产业来看基本是很难实现了,尤其是当下的高端制造业回流更是加剧了这类境况的发生。因此,唯有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始新的合作。近年大火的碳中和行业无疑就是一个新的产业,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愿景是全人类共同的宿命,而我们对于碳中和承诺的提出也彰显了我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相信碳产业对于我们的国际接轨无疑又是一次良机。
对当下国际合作关系,《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深刻揭示了我们的看法:人类同属一个命运共同体,绝不能重走阵营对立、分裂对抗的老路,绝不能陷入零和博弈、战争冲突的陷阱。
从和发达国家阵营之间的合作来看,一如以往既有合作,也有竞争。由于起步时间差异不大,大家都有各自一套相对成熟的理论并且在特定领域也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围绕碳中和展开的良性竞赛和通力合作也会为各方提供不同的模式借鉴。作为碳中和的主要推动者,欧洲在这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在很多地区性以及城市级的碳中和行动中处处都有他们的身影,相信随着合作的深入,一定能够给我们与全球其他国家的合作提供很多可能性探讨。
对于众多的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来说整体科技水平差异较大,但其又是目前全球新增排放的主体,多处于碳排放爬坡阶段。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这些经济体同时需要加快能源和经济结构转型,创造经济增长新动能,减缓气候变化的冲击。不过,这些国家在对气候变化认知、能源结构、技术水平和资金等方面明显落后于发达经济体,普遍面临经济增长与排放挂钩、平衡减排与增长等巨大困难。
面对此类情况,秉持共同发展的理念我们也应当将我们的成功经验输出给他们,帮助他们在地区性碳中和产业上有自己的建树。
从碳中和概念中衍生的碳足迹、碳金融、碳积分以及碳资产更是给我们资产全球化配置也提供了新的思路。
就碳足迹来看,随着产业链供应链全球化分工越发明显, 产品的碳足迹已经不是单一企业、 单一国家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要统一标准和目标,按照 ESG 发展理念推动全球供应链可持续发展, 而实现全链条可追溯是提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整体可持续性的基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紧密与全球其他国家的交流与沟通,并在此基础上完善交流渠道以及合作的平台。
除了碳足迹,碳金融与碳积分的全球合作对于国际市场流通的也能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
碳中和大潮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共同制定统一而透明的标准,确保每个企业、地区乃至国家都能够从中找到自己参与其中的机会,建设良好的双碳环境,让地球更加美好!
 

用发展的眼光看自己

对于碳中和这个宏大远景,从意识层面看,绝大多数国家的目标还是一致的,毕竟地球只有一个,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其中存在的危机。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全球能源市场的波动可谓是异常剧烈,就当下来看俄乌战争似乎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虽然我们一再强调和平解决争分,奈何短时间还是不能说服相关各方)在复杂的多边关系下,全新的能源战略安全以及碳中和战略摆上了台面。在危机与转型并存的新形势下,如何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继续有序推进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进程?
还有就是碳中和产业虽然避免了部分原有产业的竞争。但是凭借先发优势以及产业成熟度优势美欧还是依旧起着引领的作用。
从大盘来看,我们和西方国家的起跑点相差不是太远,同时凭借优异的市场以及模式优势,在很多方面也逐渐建立起我们的防御壁垒,比如是在新能源以及电力系统减碳方面绝对可谓是走在前列的。
说这个并不是为了表达我们产业布局的精准,而是想强调新的机遇会让大家跳出零和博弈思维,可以辩证的看待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产业合作,毕竟可能工业化不成熟以及资源贫瘠的是不是也会有自身所特有的优势呢?
结合到我们自身的业务,我觉得以前“走出去、引进来”能够完全表达出我们的需求。我们需要从国外优秀企业和案例中去寻找合适的结合点,并在此基础上预判产业发展的趋势,多方位、多层次的进行合作。简单来说就是无论何时都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看到好东西的要用起来学、有能力的人要引进来、有前景的项目要会借鉴!一旦企业产品以及服务能力成熟之后可以大胆走出去,在合作的过程中求同存异,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
今天,产业技术换代加快,各种技术路线和产业链之间在基础研究、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各个层面激烈竞争,企业要基业常青,就需要把握产业技术竞争演变的态势,随机应变,在技术驱动扮演重要角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