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管理工作开展指南

        能源管理体系是用于建立能源方针、目标、能效指标、节能措施和过程等以实现目标和能源指标的管理体系”,其概念的产生源自对能源和节能问题的关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的能源生产国和能源消费国,但是我国目前面临人均占有量低、能源利用率低、能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能源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因此,在研发节能技术、引入节能设备装备的同时,如何运用系统性的管理手段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能源管理体系的思想也因此孕育而生。

        在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方面,中国由国家质监局和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9年发布实施《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23331-2009对于我们能源体系的建立有着清晰的指导作用。与此同时,借鉴市场上的成功经验也是相对稳妥的方法,其中更为便捷的就是套用常见的建立模型。目前鉴于欧美在这节能方面意识更为领先,而且在特殊领域还存在一定的技术领先优势,所以对国外的模型进行研究更具现实意义。在比较众多模型后,能源之星的能源管理战略和基于PDCA管理模型的模式相对来说更为完备。在综合比对两种模型后,结合我国节能服务行业的现状以及基本国情,行有嘉数字能效更为推荐通过基于“计划、执行、检查和改进”循环(PDCA)模型建立能源管理体系。(ISO50001和GB/T23331-2009均是基于相似模型建立的)。以下就能源管理体系建立的方式做简单分享。


 
 
 图1、两种模式对比

一、实施基础

1、上层意志

自上而下的意识推动是节能的第一要素(国家层面、社会层面、组织层面)。任何一个组织想要切实落实好能源管理体系的建设都离不开管理者的鼎力支持,也只有获得上层认可的能效提升计划才能在组织运作全流程推动下去。上层支持体现在能源体系建设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在建立、实施、维护和改进各环节起到的正向作用。
具体而言,可以理解为下面的具体行动承诺:
①、将能源效率优化和节能改造纳入公司运营计划中;
②、将能效提升纳入整体业务战略中;
③、积极有力的推动全员节约意识培养;
④、能够定期对工作开展进行视察和指导;
 

2、建立原则

①、第一优先
节约能源首先要把能源管理放在首位。组织中的每个人都必须认识到,减少能源使用是一个重要的商业目标,并将其纳入战略决策中。
②、全员参与
组织的每一层,从领导层层到执行层,都必须参与到持续提高能源效率的行动中来。
③、目标意识
要想真正实现节约能源,必须要有目标、有计划的分阶段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进行过程控制和目标修正。
④、以盈利为目的
关于节能,一定要以盈利为目的,不能因噎废食。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要从投资的全生命周期去进行综合评判。很多节能设备和服务可能前期投入相对较大,但是利益确实长久的,再加上各类成本之后总体为正即可。
⑤、持续增益
成功的能源管理不仅仅是指对一些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的使用。在配备高能效设备的同时还需要不断进行管理和维护,这其中包括:系统性运维、迭代的节能意识和算法以及对未来可能的节能行为管理或者系统进行开放。
 

3、政策匹配

能源体系作为一套管理办法,也是一套评价手段,使能源管理工作的业绩可见,同时通过体系的审核,能够增强各部门的节能意识,提高能源管理负责人在运行决策中的地位。在能源体系制定的指导中,基于国家、行业或者社会的指导以及政策匹配就尤为重要了。
上文提到的GB/T23331-2009就对我们工作的开展有着清晰的指导作用。另外国际标准化组织于2011年发布的最新的国际能源管理标准ISO50001,其具有影响世界60%能源使用的潜力,每年可实现大于2.5%的能耗改进。有数据显示,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工业企业可以提高18%一26%的能效,并降低19%~32%的温室气体排放。到2018年,ISO宣发布了能源管理体系新标准ISO50001:2018。
在进行能源政策匹配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①、与公司的业务活动、产品和服务相结合;
②、结合企业实际业务运作,保证组织运行所受影响受控;
③、对于借鉴的国外的规则和方法必须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
④、能够提供制定和评估能源目标和指标的整体框架;
⑤、要是体系化文件,对于节能各环节都应具有指导意义。
 

4、专人专项

在进行节能改造的过程中必须配备一名专职人员,其工作可以部分游离于组织日常运作之外,能够在能源消费流转各环节清晰的了解并能够提出其中的问题点。并且同时要划拨专项经费,保障工作的有序开展
能源管理负责人职责:
①、根据国家和国际标准建立、实施、维护和改进能源管理系统;
②、定期向领导回报能源管理工作进展;
③、针对部分用能问题,能够及时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④、就能源管理问题与外部组织联络。
 


二、体系建设

能源管理体系核心价值在于能源绩效改进。针对能源管理体系的建设,在充分参考了“PDCA”模型(计划一实施一检查一行动)的持续改进框架后,加上对当下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下,通过将数字化转型与传统节能业务相结合的设计思路提出了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指导解读。

1、计划制定

1)、选择合适的能管负责人

一切工作的开展必须是基于人的要素之上。首先,选择一个合适的能源管理负责人是整个体系建立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在管理人员的选择方面一定要委派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经验的,通常情况下我们建议可以从生产、维护或工程部门任命一名工程师或更高级别的主管来负责这项任务。
 

2)、行动准则

①、初步建立收集、分析和评价的能管系统,并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②、加强计量器具管理,按有关规定配备和使用合格的计量器具;
③、提高综合运维能力,妥善维护好能源相关设备;
④、建立奖惩制度,通过结果评价对组织或个人进行奖惩;
⑤、计划制定必须要细化到每个可执行的操作层面;
⑥、计划设计中的标准一定要优于国家标准,做好风险防控;
⑦、加强节能产品利用,拒绝使用高能耗或者环保不达标设备;
⑧、定期开展全员节能教育和培训;
 

3)、能源审计

能否确定关键的能源绩效指标对规划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首先就是能够充分了解不同能源在组织运行过程中的全生命周期状态,根据这些可以挖掘在能源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可以改进的地方,进而能够为如何更好地管理资源提供理论支撑。关于能源审计的具体知识可以参考行有嘉数字能效前期公众号文章《要实现“能耗双控”,就必须要先做好能源审计》。在进行基础信息采集的时候,运用好工具也是非常重要的。

图2、基础信息调研表
 
能源审计工作的开展主要依托于对组织用能“能量流”的理解,通俗的讲就是需要绘制出本企业自身的能流图。
 
图3、能流桑基图
 
在经过数据收集和基础分析之后,管理者大致能够判断出组织能源消耗的基本特征,尤其是对高占比部分加大了关注,如:空调暖通系统、照明系统、机电机组设备运行等。下一步便是对能源消耗的过程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观察,最终将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归类。在对组织能流和主要系统进行细致对比和梳理后,就可以绘制出能流图了。
能流图应该包括以下几个特点:详尽、穷尽、数据化以及可信。

图4、能量流
 

4)、能源诊断

在进行能源审计之后便是对用能进行诊断,通过对关键能源绩效指标进行各维度对比,之后做出相应的消费预测以及用能问题整理,并就关键系统的节能改造提供建议。
关于能效评定,有以下几点一定需要多加注意:
①、能效评定方法选择和评定标准;
②、能效评定的层级化区分(行业、组织、单系统、单设备……);
③、纵横向多维度的能效对比(时间、外部要素、国内外……);
④、节能目标的设定逻辑和方法;
 图5、能效分析流程

4)、节能量评估

根据能效评定结果设立能源效率基准,衡量消耗量和运营中能源消耗资产的数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节能量评估,可以的话生成节能评估报告。在节能量评估过程中同样需要多维度的考量,例如:可操作性、合规性以及技术延展。
 
图6、行有嘉节能评估报告

5)、行动目标确立

关于目标的确立,具体内容可以参考行有嘉数字能效的前期公众号文章《物业/企业丨节能目标管理》。下面仅针对目标确立的原则做一些补充:
①、合法合规;
②、安全环境的营造;
③、技术可行性;
④、经济性原则;
⑤、优先考虑低成本/无成本解决方案;
 

6)、合规性评价

体系建立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识别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做好合规性评价。目前我国已经发布了多项与节能有关的法律、法规、规划、政策、标准、规程等,各类型组织要结合自身的产品、服务和实际情况,识别这些要求,并运用到能源管理体系中。一定要结合能源提起建立的全流程、全环节去进行综合评判,特别是强制性要求的符合性评价。
 

7)、计划编制

节能工作的具体计划应充分吸收一线员工以及行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以下是结合我们项目实践后强调用户在进行计划编制过程中必须关注的点:(可以参考《物业管理处节能工作计划方案》)
①、明确计划编制的目的;
②、细化到每一个可操作性的环节;
③、尽量以时间表、工作任务表的形式呈现;
④、结合企业信息流优化信息传递流程;
⑤、考虑特殊情况下的应变机制;
 

2、计划实施(DO)

PDCA循环的第二步是“做”,即计划的实施,即上一个环节所确定的计划方案,到这一环节来执行,通过对不同环节进行有效的过程管理和控制,从而保障节能工作的顺利开展,其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能力建设和信息共享;
②、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③、文件和记录控制;
④、过程控制和管理;
⑤、应急处理。
 

1)、能力建设和信息共享

组织应确保能源管理负责人和参与能源管理流程的其他相关人员具备执行计划所需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技能。有条件的话一定要为所有人员提供能源管理培训,加深全员能源节约意识,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最主要的是调动相关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在这方面就要建立相对应的奖惩机制,促使相关人员减少能源消耗,改善节能实践各环节的衔接流程。
注:深入一线,加强对一线用能主体的意识和技能培训,一方面对于节能实践能起到强力的助推作用,另一方面能够从他们那里获得宝贵的实践反馈以及更“接地气”的优化建议。
 

2)、建立统一社会责任生态圈

任何组织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根据其所处的环境可以放大到特定的供应链以及生态圈,为了实现更高质量的能效提升,这就要求我们能够结合上下游、周边单位或者相似类型企业进行共同合作和探讨,制定更为全面的能源管理体系,这里面主要包含:客户、供应商、政府、周边单位和行业协会等。
在统一生态圈建立过程中,有以下几点需要关注:
①、彼此之间要平等互信;
②、建立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之上;
③、打破思维局限,不拘泥于规模和产业布局;
④、意识统一是工作开展的基础;
⑤、适时建立冲突解决机制;
 

3)、文件和记录控制

能源管理体系文件应按照以下指南编制:
①、记录型文件要包含事件记录的各类要素(日期、人员、过程、结果等);
②、文件发布前必须经授权人员批准并附上批准文件的人员信息;
③、文件必须定期更新,删除无效或作废的条款并正确标记;
④、文件必须妥善保管(以纸质或者电子形式),可以另外委派专人负责;
⑤、标准化文件类型,简化各类填报提交流程;
⑥、文件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涵盖所有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能源管理活动记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包括:
①、内部记录:包括设备维护、能源统计、能源因素登记表、内部审核、培训、改进计划等记录。
②、外部记录:包括能源审计报告、关键能耗设备档案等。
 

4)、操作控制

公司应严格遵守其能源管理系统的运行控制,尤其是以下方面:
①、加强资源循环利用,坚持可持续发展,优先考虑可再生能源;
②、拒绝高能耗设备,优先采购和使用高能效设备;
③、从经济和环保双重维度考量能源消费结构;
④、做好设备维护,对于部分系统考虑环境对其能耗的营销(例如空压机组、锅炉等);
⑤、综合考虑非核心业务、辅助性业务的能源消耗。
 

5)、尽可能细化到具体的执行层面

①、完善关键能耗设备的作业指导手册;
②、全员节能行为培养的可视化宣传辅助(标语、便签、记录……);
③、各耗能系统的系统维护指导说明;
④、电线管路的定期检查与养护;
⑤、闭环管理,数字化管理;
 
 

6)、应急预案

考虑合理存在的风险并就此做相应的应急预案。
 
 图7、应急预案

3、检查(CHECK)

“检查”,是PDCA循环的第三步,是指检查和纠正能源管理计划。通过对运行数据以及过程进行分析,了解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监测和评估

根据公司的能源效率基准,使用能效工作评估表(如:能源之星能效评估矩阵(翻译版)),根据节能进行绩效指标(KPI)评定。
 
图8、能源之星能效评估矩阵(简译版)

2)、制定改进计划

根据评估表和绩效评订结果制定改进计划。
①、纠正不符合项;
②、对不符合项采取预防措施;
③、对于需要整改的地方一定要跟进并确保改进到位。
 
 

4、改进(DO)

PDCA循环的最后一步是“改进”,即管理评审,这也是PDCA模式闭环的关键一环。

1)、评审

定期对公司能源管理体系进行评审,可以是年度、半年度或者季度。对于评审内容应尽量涵盖以下内容:
①、能源管理相关负责人的工作概述与工作计划。
②、评价能源管理系统的执行情况并检查KPI;
③、对现有的问题改进和可能的节能机会进行评审决策;
(尽量以报告的形式进行分享,报告中详细说明现有能源管理体系中的问题,对各类节能机会以及大致的经济性进行评估,另外结合政策、绩效指标或基准的更新进行动态调整)
④、开会讨论必有结果,会后形成会议记录,各参与方签名确认。
 
图9、评审报告要素

2)、节能机会评估

①、维护策略改进;
②、生产工艺/能源消费结构优化;
③、各优化措施优先级排列;
④、场地和群组业务计划性重组。
 

    相信各组织在基于上述模型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后,一定能根据单位自身的能源消费特点,将能效提升的各类相互的管理控制活动进行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让各项能源管理活动和利用过程高效运行,最终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改进的运行机制,助力碳中和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