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有嘉数字节能优势对比



暖通空调在供暖、制冷和通风过程中因消耗电力和燃气导致的碳排放可占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总量的50%~80%左右(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和使用情况会有所不同)。对于空调暖通系统的使用,当前行业内部存在着重建设、轻运行的现象。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中,由于外界条件的变化,冷热负荷总是在不断地波动变化的,因此,对空调暖通系统进行及时和准确地调节,保证冷热负荷需求的匹配与平衡,进而保证安全和高效的运行是极其重要的。同时对于空调运行进行节能控制与调节,也拥有者十分巨大的节能空间。

对于空调运行的智能化控制实现,近年随着双碳战略的深化实施以及数字化技术的高度融合,空调暖通系统的数字化节能方案越发成熟,其主要是通过系统监测和优化控制实现空调系统的能效评价以及节能策略生成与执行来实现空调系统的经济高效运行的。从以往很多应用了数字节能技术的项目案例来看其整体节能量甚至可达25%~35%左右,且具有易部署、收益高、见效快等显著优势。

对于节能模式的选择以及数字节能的优势很多人没有直观的理解与概念,下面行有嘉数字能效就结合我们在空调节能项目实践方面对于空调系统的几种节能模式进行简单的对比。与数字节能模式相对应的肯定是节能产品型以及传统的综合节能服务了。
 



常见的节能产品型主要指节能设备的替换以及人工节能优化服务。节能设备替换是更换更高效的机组与水泵,当下流行的磁悬浮冷水机组就是比较推荐的设备替换方案。从整个系统来说更换其他的冷热源模式或者进行其他节能改造暂不在讨论之列,因为这个对于比较没有实际意义并且数字节能与之也没有直接冲突。

这类节能模式相对来说弊端更为明显,从设备替换角度来看回收周期相对较长,而从人工节能服务角度来说呢就是过分依赖节能工程师的操作经验和工作态度,随之带来的问题就是对于节能控制的主观随意性以及节能效果问题。如果是传统的项目制模式建议还是不要尝试为好,但是在当下的合同能管管理模式下基于一定的商业互信基础还是值得一试的。在实际项目实施中,有些场景通过精心操作调节、精心管理,也能达到不俗的节能效果。

其实这类节能模式主要看的是节能设备的能效水平到底有多高以及对现场节能工程师的人工成本,从设备角度看在相同质量水平条件下要实现短期成本回收还是比较困难的,从节能工程师角度看的话需要给每个项目驻派专门的人,但是专业性这么强的人才本就是稀缺资源,整体的相对优势还是表现在节能改造的硬件成本投入少这方面。

 




对于传统的综合服务型,这类节能模式主要依赖的对于空调系统的自动化改造,很多情况下采用的是半自动化控制实现节能智控的。

常见的半自动化控制就是在手动控制逻辑的基础之上对部分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具体来说就是制冷机组的自动开机和停机、冷冻泵/冷却泵的变频改造以及自动启停、空调末端的智能PID温控以及远程集控等。这类节能控制模式相较于单一设备型节能改造增加了简单控制逻辑和远程控制能力。

这类模式对比起节能产品型还是具有很大的优势的,但是和数字节能比起来弊端也比较明显。这种控制逻辑多数采用的是定值调节系统,即所控制的参数为一确定的数值,这些控制参数值难以随时更改。而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冷热负荷需求的匹配以及运行设备的机理协调控制是比较复杂的,所以这种控制模式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确实能实现不俗的节能效果,但依旧存有很大的节能潜力。另外就是和数字节能模式相对比其本身的硬件成本投资并没有减少,所以整体的项目回收周期也会更长一点。
 





数字节能的本质其实是依赖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的空调系统的最佳工况自动调节。

所谓最佳工况调节控制方式,是指所控制的参数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值,可以按某一事先确定好的规律自适应变化。具体来说,就是将被控对象的状态给定值和数学模型或控制规律,通过能效数字化平台辅助计算当前运行负荷水平和趋势,然后,采用仿真手段动态模拟整个系统各部分的工作状况和性能,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动态优化技术,在兼顾各种因素的同时,生成最安全、经济的冷机站运行方案。尤其是融合了当下实兴的区块链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在一定时期的数据积累和模型训练后进一步优化控制方案。

从我们冷热源智控方案来说,对于空调能耗影响的可变因素诸多,负荷、能源价格、蓄冷与释冷、设备性能等因素时刻影响能源的消耗。只有在未来一个时间段内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变化。才能保证空调系统在整个时间段内总的运行效率最优、成本最低。所以,这类节能模式的节能效果主要取决于项目实施方对空调系统的优化控制和对数学模型的认识和开发。

 
在了解这三种节能模式后,绝大多数的人肯定会先入为主的认为智能化水平越高,节能效益也越好,从技术实现的角度来说这完全是正确的,但是对于一个具体工程项目,确定其节能可行性既要从技术角度去分析,更要从经济性层面去考量,毕竟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更少的投入实现更高的回报才是给客户最好的回应。深入到每个项目,再给客户提供合理的节能方案前,我们一定要充分了解客户运行的实际情况并进行细致的研究,全面考虑各种因素。既要积极采用先进新技术,使节能提高到新水平,又要认真考虑实际经济能力和人员素质等条件。经过综合比较分析给予客户最优的投资选项。